(信宜新聞網(wǎng)/訊)初冬早上,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張海棠又開著他的“的士頭”,沿著自己親手建造的盤山水泥道上了山。這一片山脈被當?shù)厝朔Q為“三嘜頂”,位于信宜市金垌鎮(zhèn)。
“這些山頭上種的都是合籮茶!眮淼轿挥诎肷窖牟铇I(yè)加工場,一股茶香撲鼻而來,張伯指著周邊一片莽莽群山說。這是他歷經7年艱辛,一手開拓出的合籮茶種植基地,“目前已有1000多畝,計劃5年內達到2000畝。”
2007年,時年48歲的張伯在珠三角已經打拼多年,卻突然萌生了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想法,最終決定回到家鄉(xiāng)金垌鎮(zhèn)環(huán)球村委會德安村種植合籮茶,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(yè)。
可是,當時張伯種茶的選擇,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!爸饕墙邮智安鑸@經營得并不好,甚至接近荒廢!睆埐f,上世紀90年代曾經輝煌的合籮茶,之后因為種植技術落后、蓄肥跟不上,產量、品質都在下降,失去了競爭力!凹胰擞X得做這個就是用錢打水漂!
“這么好的東西,不能眼看它沒落!睆埐罱K力排眾議,接手了茶園。他在接手后馬上對茶園進行了改造,首先投入了近50萬元,修造了近2公里的上山水泥路。隨后,他利用這一交通便利,雇人拉了近70車的雞屎上山進行蓄肥,解決了土地肥力不足問題。
種植技術也非常重要!痹谕獯蚱炊嗄甑膹埐,很清楚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。于是他遍訪了各地有關的專家學者和院校,最終找到了華南農業(yè)大學園藝學院茶葉科學系副教授張凌云,為茶園提供種植和品種改良等技術支持。
隨著茶園的發(fā)展,張伯開始考慮引導當?shù)剞r戶種植的事宜。“這也是我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初衷,帶動鄉(xiāng)親們共同致富。”他告訴記者,最早茶園雇了周邊30多名茶農,工資為包吃住每月2000多元,但群眾中自己種植的人卻還很少。
2012年,張伯與其弟張榮創(chuàng)辦了種養(yǎng)殖專業(yè)合作社,發(fā)展周邊農戶種植合籮茶!白畛趺慨投入約6000元,一年后就可進行采摘!睆埐f,目前合籮茶市場批發(fā)價都有500元/斤以上,品質好的可以達到3000元/斤,是農民致富的好項目。當?shù)夭簧俎r戶因此走了致富路。
“我們還在考慮借力發(fā)展!睆埐f,他的合籮茶種植加工項目,入選市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“2013年茂名市‘反哺工程’投資意向項目”,向各地商會推薦,尋求合作。該項目投資總額2000萬元人民幣,計劃擴種合籮茶2000畝,建設加工廠房3000平方米!拔乙獙⑦@里建成一個大茶園!